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种“传说级别”的小馆子:难找的角落,从不打折,凭着好吃店前总是大排长龙……
对比部分地处闹市,客流量稳定,却门可罗雀的餐厅,不禁让人发问:在产品至上,追求小众生活态度盛行的今天,“选址定生死”究竟还是不是铁律一条?
餐饮业常说最重要的三件事:选址、选址、还是选址。
早些年,大多数餐企还在靠模糊化的直觉来决策门店选址事宜。进入中国的星巴克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选址逻辑和操作方法:通过建模,把各项参数设计进一套决策模型,市调人员将相关数据输入,就能得到较为明确的决策建议。
星巴克的拓展之路大步迈开,从一个无名小卒迅速演变为一种标榜流行时尚的符号。步骤之快,少不了精准选址和其开店策略的功劳。
同样,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大型餐饮企业里,都有不小于百人的团队,负责全国各地的开发选址工作,足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所以有人认定:好位置自带流量,“瘸腿”位置即使投入重金也可能无力回天。
餐饮店大多选在客流量大的位置,而武汉一家生意爆满的餐饮店偏偏反其道而行,不把店选在城区的中心商城,而是选在了人流较少的偏远地区。
竞争对手较少,租金成本低,店铺面积可以很大。
初来乍到的旅客,没有熟人带路,靠导航,十有八九会走错。
可是凭借产品带来的口碑相传依然吸引了很多顾客从很远赶来品尝。老板认为,“只要菜品的味道好,有名气了,完全不用愁顾客。”
像这样选址较偏却活得滋润的店铺,每个城市都有。
尤其,新的消费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开店模式”。比如前段时间刚融资的连咖啡,作为外卖品牌,一家“真正的线下门店”都没有,一天最高却能卖出40万杯咖啡。
所以有人认为,好的产品、营销,甚至是新模式都可以弥补位置的“劣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