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藏在童年生活裡,未曾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并不会随着我们长大后就自动消失,相反的,它还会严重影响我们在情感生活与社交关係上的发展。学会说“不”,和自己的感受和解,是走向疗癒的起始点。
小时候我们常会很自然的寻求父母们的接纳与回应,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正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有人还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恰当的回应,因此当孩子形成了情感上的空缺时,反而会催眠自己说“我的童年已经很美满了,要懂得知足”、“父母已经尽全力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错,我一定哪裡做得不够好”等等,即使长大成人,在面对情感关係上,却仍停留在童年尚未长大的自己,失去抵抗的力量。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之为“童年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CEN)”,是一种谁都看不到的挣扎,这些表达不出的复杂情感是指童年时期在亲子关係上“没”被说出来、“没”被观察到,以及“没”被记得的事情。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钟妮斯.韦伯(Dr. Jonice Webb)博士在大众心理网站“中央心理(PsychCentral)”上表示,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深谙世故的成年人也会因小时候在情感上遭受家长冷落,而无法在亲子关係中划出合理的界线;韦伯在谘商的过程中最常看到的就是许多的成年人完全无法招架他们父母在言语、情绪以及肢体上的攻击,弔诡的是,他们总是将父母的需求摆在第一,却又因能力无法负荷而感到苦不堪言,心裡愈想要逃,愈逃不出去。
修復童年的隐形伤口,学习滋养和接纳自己
“童年情感忽视”主要是源自于人类祖先为了让后代得以生存而演化的结果,就像是天性会驱使我们去养育孩子一样,相反的,在演化的设定下,做为子女的人也会下意识的遵从父母的要求,因此,当父母们没有好好的回应,演化的机制就会无限制的加深子女在情感与实际行为上所付出的力道,付出得越多,伤害得越深,反而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通常在情感上受到忽视的孩子往往都会觉得有问题的人是自己,而不会想说其实是父母少做了什么,甚至是亏待了他们;他们一般会认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该独自面对,没有人知道或关心是很正常的。
然而,韦伯表示,对于这些在成长过程中,无论费尽心思做了多少努力,总是被父母们“直接略过”的人们,我们必须让他知道,所有不当的对待,并不是因为他犯下了什么过错造成,对父母们的要求唯命是从,也不是懦弱的表现,那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想满足父母期待的基因在作祟罢了。
我们都期待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完美”并不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童年,更没有人可以选择想要出生的家庭,当我们愿意去了解自己的伤疤,就可以开始做出改变。
童年情感忽视最明显的,就是受害者对自己的需求视而不见。想要修復这股隐性创伤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拒绝”,划出自己的底线,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等待适当时机表达情绪,和自己的感受和解;也许现实并不能带来塬谅,但当我们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渐渐就可以获得治癒、成长与改变。
唯有当你深刻的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復,当生活的重心开始转变时,慢慢就能迈开步伐、解开枷锁,往想要的方向前进。 |